當前,農業市場與信息化建設在農業農村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。信息技術應用可以改變傳統農業要素組合方式實現節本增效,信息資源開發可以創新傳統農業管理方式、整合傳統農業分散環節,拓展農產品營銷渠道?,F代農業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,就能飛得更高、更遠。
順應互聯網+、發展物聯網、擁抱智慧農業,農業市場與信息化建設的魅力從未如此巨大。眼下,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向農業生產、管理、服務等領域應用,農業信息化正處風口,吹來的有機遇,也有挑戰。
國際電信聯盟認為,物聯網是通過智能傳感器、射頻識別(RFID)設備、全球衛星定位系統(GPS)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照約定的協議,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連接起來,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,以實現智能化識別、定位、跟蹤、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。
近年來,隨著現代農業自動化需求的不斷增長和信息技術的發展,農業物聯網在物理感知、數據傳輸、智能處理、應用服務等領域取得了重要進展。
我國傳統農業是靠天吃飯,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。傳統農業在生產過程中,無論是農作物的種植還是水產、畜禽的養殖,多憑農牧漁民的經驗和感覺進行生產,這不僅會造成作業效率低下、肥水藥的嚴重浪費,還使得農產品品質與安全難以保證,很難做到精準化和利益最大化。
智慧農業對傳統農業的改變
智慧農業對比傳統農業生產,蔬菜無需栽種于土壤,甚至無需自然光,產量卻可達常規種植的3-5倍;灌溉和施肥無需人工勞作,而由水肥一體化灌溉系統精準完成,比大田漫灌節水70%~80%;種植空間不只限于平面,還可垂直立體,土地節約高達80%;打農藥有無人機,大棚采摘有機器人,耕地、收割、曬谷、大米加工全程機械化。
智慧農業的概念由電腦農業、精準農業(精細農業)、數字農業、智能農業等名詞演化而來,其技術體系主要包括農業物聯網、農業大數據和農業云平臺等三個方面。“智慧農業”就是運用現代化高科技的互聯網手段將農業與科技相結合。充分地現代化的操作模式改變傳統的耕作方式。
精準農業:追求以最少的投入獲得優質的高產出和高效益。一般會按田間每一操作單元的具體條件,精準地管理土壤和各項作物,最大限度地優化使用農業投入(如化肥、農藥、水、種子等)以獲取最高產量和經濟效益。而利用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改造傳統農業,對農業生產要素進行數字化設計、智能化控制、精準化運行、科學化管理,是加快建設智慧農業,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選擇。
助力物聯網進村到田
來自農業部的信息顯示,2011年起實施的國家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和農業物聯網區域試驗工程,已經在大田種植、設施農業、畜禽水產養殖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成果,涌現出一批創新技術、創新產品、典型案例以及可推廣可復制的應用模式。農業物聯網已經深入到農業生產、經營、管理和服務的方方面面,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。今年9月農業部公布了116項節本增效農業物聯網應用模式。這些模式包括了農業環境與災害監控、放心菜質量安全監管、種豬智能飼喂等農業領域的物聯網應用技術,將在農業領域更好發揮節水、節藥、節肥、節勞動力的作用。
農業物聯網的集成應用不僅為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提供方便,還可以為政府決策提供依據,能有效監控農業政策的實施情況,及時糾正農業生產中的偏差。黑龍江省畜牧獸醫局搭建了數字監管平臺,對生鮮乳生產、收購、運輸等環節進行實時監控,結合物聯網技術,以奶農手機、奶站乳企POS機和攝像頭等作為操作工具和信息傳輸載體,通過無線上傳圖片管控奶車營運過程、管控奶站收奶行為,并且實現統計結算電子化。該平臺最多時監管的奶站數量達到576家,通過數字統計、情況分析,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。
“農業物聯網是個復雜的工程,目前總體處于試驗階段,既要重視它,又不能盲目夸大其作用,要與現有信息化工作結合。”中國農科院信息所副所長王文生說,物聯網具有泛在性,但受資源和技術的限制,發展應用應突出重點,要優先從基礎好、規?;潭雀叩男袠I入手。王文生認為,應在水土資源開發利用、生產過程精細管理、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監控等領域優先發展物聯網。
我國智慧農業未來發展趨勢
發展“智慧農業”,推廣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,加快轉變農業生產與發展方式,優先在農業生產經營管理、農產品質量安全、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監測等領域建設農業物聯網應用示范工程,推動物聯網技術在現代農業中的集成應用,全面提高農業生產綜合生產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,推進農業技術和生產方式創新,提高農業產業綜合競爭力。
樹立智慧農業的意識,轉變農業發展的思維模式,由單純的人工耕種轉變為機械化的大規模生產。重視農業發展目標設計,加強農業生產安全質量控制,加大農業信息技術支持和推廣應用。
未來的發展趨勢主要有5個方面:
1.制定統一的物聯網使用技術標準;2.加強智慧農業應用基礎設施建設;
3.加快人才培養,提高使用者水平;4.加大智慧農業技術推廣應用;
5.加大智慧農業科研投入。